明確目標,定時定量很重要。每件事都需要有既定的目標,這個目標需是具體的可完成的可估量的。比如,到什么時間,完成具體什么工作,完成多少量,這些越明確,目標就越容易達成。
搞個計時器讓自己回到現實。我們喜歡做白日夢,會常常陷入思考。回到現實一個方法就是用計時器,也可以用手機。給它定個時,當它到時間時,就可以像個鬧鐘一樣提醒我們:是否在做該做的事情?! 不要一心多用。
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養成遵守時間的好習慣,按時完成任務了就給自己適當的獎勵。這樣慢慢地就能改變做事愛拖拉的現狀。
制定計劃和時間表:幫助孩子制定計劃和時間表,讓他們了解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情。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管理時間,并避免拖延。 建立獎懲機制:建立獎懲機制,讓孩子明白完成任務的好處和拖延的壞處。
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做事 先集中時間把最重要的先完成,不要不重要的拖拉一下,自己也不會擔心,利用好零散的時間做事,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煩瑣的雜務,這一步是最重要的是不要怕做難做的事情。
那么,孩子做什么都拖拖拉拉,要怎么改變這壞習慣?及時反饋消息,做到有獎有罰 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認同,當孩子考不好的時候,家長千萬不要只看中分數忽略了這個努力過程。
那么,怎么克服惰性,克服遇事拖拉的毛病呢?第一,從今天從現在做起。不論明天是個多“規整”的日子,無論你今天多累,有多少理由,要是你真的想改進自己。這就馬上列個事情明細單,定個時間,強迫自己做下去。
1、對癥下藥克服拖延 第一,給不重視的事情設置提醒。如果一件事不重視,大概率會忘,那最好的方法就是設定提醒事項,規定自己在某個時間點完成。比如微信上收到了領導的任務,那么馬上長按,設定「提醒」。
2、改變認識拖延與一些認知心理呈負相關,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改變這些不正確的認知,如運用積極暗示、增加成功體驗和放大優點等方法獲取自信;改變完美主義,幫助拖延者分析完成任務帶來的益處。
3、我們應該運用一些技巧和方法,如試和最難的任務開始、增強動力等等,來挑戰這個當下的拖延癥。第二個壞習慣,我們需要改掉的是睡眠不足。睡眠不足會使我們感到頭痛、肌肉疲勞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記憶力下降以及情緒不穩定等等。
4、惰性和拖延是大部分人身上都有的一種特性。人都是有惰性的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如何去克服呢?首先你可以給自己要做的這件事情做一個時間節點。如果完成了,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。比如你想在周末好好做一個大掃除。
5、首先要克服懶惰和拖延,必須給自己制定一個專門的計劃表,通過怎樣的措施和事情來改變自己的懶惰和拖延,一個科學的可行的計劃表是非常有用的,這個是首先要做的事情。
我們往往因為看不到完成一項不愉快任務有什么好處而拖拖拉拉。也就是說,我們做這項任務時付出的代價似乎高于做完之后得到的好處。應付這個問題的最佳辦法是從你的目標與理想的角度分析這個任務。
要想執行到位,就不能允許“拖延”的念頭出現;只要想到了,就立即去做,別給自己找任何借口。關于臺灣首富郭臺銘的一個故事,至今都被人津津樂道。有一次,一位美國客戶到臺灣考察。
不想拖沓就是不想繼續牽扯不清,既然已經不喜歡,或者沒有在一起的必要,不如果斷決絕一些,早點松手,早點讓自己擁有更好的,拖沓只會讓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感受更多的煩惱。
抵制和抗拒。不一定是對事情的抗拒,可能是老板或者老師對你不好,而讓你覺得沒必要去做這件事。缺少自制力。不能安定時間下來執行任務,經常被情緒所控制。要改正拖拉的錯誤習慣,你首先就要重視這個問題。
1、糾正自己的心態,正確面對恐懼。如果你是因為恐懼失敗而導致的拖延癥,就去認識失敗,改變對失敗的看法,通過行動不斷試錯。誰也不會一下子就擅長某件事,對我們來說,從做不擅長的事中收獲經驗反而更有意義。
2、每天提前20分鐘到公司,為同事做個好榜樣。做事打出提前量,這樣的好習慣就能克服拖延,使我們變得有序、高效。養成隨時整理、總結的好習慣,比如把以上七個措施做成下表,以方便大家保存。
3、適當的休息來轉移注意力,可通過聽歌或散步的方法來轉換心情,獲得暫時的積極情緒,不能逃避現實。同時要增強自我效能感,這樣能在很大程度上預防拖延發生,積極監控自己的行為。